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信息详情 INFORMATION DETAILS

硬货震场!明永乐宝帐大黑天立像领衔 | 澳洲 LEONARD JOEL 亚洲大拍
2025年10月27日 来源:


北半球秋意渐深,南半球春色方浓。澳大利亚百年拍行LEONARD JOEL「乐珘」将于11月2日至3日呈献《精美艺术品拍卖》大拍,汇集450件横跨商周至民国的艺术珍品连拍臻全程直播,并提供实时同步竞拍技术和服务支持。



作为南半球历史悠久的重要拍卖机构,LEONARD JOEL每年于悉尼、墨尔本举办百余场拍卖,年成交额逾3,700万澳元,其亚洲艺术部门表现持续亮眼。本次拍卖会承接上半年强劲势头,推出两个特色专场,涵盖瓷器、玉器、古典家具、文房清玩等多个门类。


「重要中国与亚洲艺术」专场阵容可观,呈现南澳显赫家族Ronald Melville Scott瓷器遗产收藏香港著名建筑师郭伟仁重要玉器遗珍,这两个单一藏家专题不仅来源清晰,更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收藏品味与文人意趣。而来自堪培拉重要藏家的二十件古典家具及文房清玩整体勾勒出中式书斋空间的雅致意境「亚洲艺术春季精选」专场则聚焦鼻烟壶、茶香道具等高性价比雅玩。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件明永乐/宣德铜鎏金般阇啰大黑天坐像,其精湛工艺展现西藏佛造像巅峰技艺;与此同时,明清瓷器部分亦不乏重器,清乾隆豆青釉葫芦瓶唐邢窑"翰林"款白釉盖罐,源流清晰,传承有序;朝鲜王朝月亮罐更是代表韩国美学精神的罕见珍品。此外,黄花梨大笔筒、黑漆红彩官帽椅等文房家具,工艺精湛,意蕴深远。



精品先览



Lot 21

清康熙 「大清康熙年製」款及本朝 御製黃釉刻「團花」紋盌 一對

直径12cm

起拍价格:4,400 澳元


碗内刻花卉团纹,外壁饰四组团花,间以云纹及莲瓣纹,通体施明亮黄釉。


来源:罗纳德·斯科特(Ronald Melville Scott, 1886-1968年)遗产,并由家族递藏。


参阅:

1.Krahl 与 von Spee 编《德国古乐轩收藏中国陶瓷》,2003年,页128–129,编号97;

2.1976年12月13日伦敦佳士得拍卖,第55号拍品;

3.2025年9月9日香港苏富比拍卖,第5104号;

4.2023年3月23日纽约佳士得拍卖,第901号;

5.2020年6月15日伦敦苏富比拍卖,第18号;

6.英国Percival David基金会,见《明清单色釉图录》,伦敦,1973年,编号A599。

此类器形延续至乾隆及道光年间仍有制作。




Lot 49

清「大清乾隆年製」六字青花篆書款及本朝 豆青釉葫蘆瓶

高32.8cm

起拍价格:30,000 澳元


瓶体精塑,扁圆下腹自内凹底渐敛,上腹略收,承修长束颈窄口,通体施莹润豆青釉,釉色雅致。葫芦瓶(亦称「大吉瓶」)象征祥瑞,传统寓意多子、丰饶与福运。


来源:

1.英国私人收藏;由现藏家之父继承,传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其祖母得藏。

2.伦敦邦瀚斯,2014年11月6日,编号184


参阅:

1.《清代康雍乾官窑瓷器展》,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编号69;

2.《天民楼藏瓷》卷一,香港,1987年,图版106;

3.《暂得楼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香港,2005年,页118,编号42。

4.带原盖者(静观堂旧藏)售于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日,编号571及2002年10月28日,编号723。

5.香港佳士得2010年5月31日,编号2012;

6.纽约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高登收藏),编号1135;

7.香港佳士得2014年5月28日,编号3308。

8.本品器型秀逸、釉质柔润,与上述诸例皆属清代对宋代龙泉窑豆青釉葫芦瓶之传承创新,参考《梅沢七十周年纪念集》卷一,东京,1976年,页166,编号484。




Lot 52

清 十八世紀 窯變釉如意式筆洗

A Chinese Flambé Glazed Ruyi-Form Brush Washer, 18th Century

宽20.5cm

拍价格:8,000 澳元


洗口沿模印卷纹,施红、米白与淡紫窑变釉流纹,配雕红木座。


来源:

1.J. Donnelly(1908–1978)旧藏,伦敦;

2.Sydney L. Moss,伦敦,1974年;

3.伦敦佳士得2003年6月19日,拍品编号241;

4.悉尼Raymond and Victoria Tregaskis Oriental Art。







展览伦敦Sydney L. Moss《中国单色釉瓷器展》,1974年

出版:Sydney L. Moss,《中国单色釉瓷器展》,1974年,图版3。





Lot 55

民國 「大清雍正年製」款 粉彩大瓶

高44cm

起拍价格:12,000 澳元


瓶形硕大,施粉彩绘花卉纹饰,色彩柔和,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款,为民国时期佳作。


来源:出自已故约翰·威勒(John Weller)私人收藏。


约翰·威勒(John Weller)生于1935年,是一位充满热情且目光独到的家具、艺术与中国瓷器收藏家。他早年就读于Scotch College,之后于Dalgetys取得会计师资格。威勒对艺术的终生热爱源于1966年的一次海外旅行,当时他开始购藏欧洲家具与中国瓷器。在其好友兼邻居库尔特?阿尔布雷希特(Kurt Albrecht)的鼓励下,他逐步将兴趣发展为严谨而持久的追求,并在收藏中兼顾装饰性与学术价值。


数十年间,威勒组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收藏体系,既有来自海外旅行的购藏,也有从墨尔本重要古董商处所得之品,并与这些古董商保持着深厚情谊。他的藏品均以敏锐的眼光、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对工艺与历史的深切尊重为指引。同时,威勒还建立了庞大的图书馆,广泛阅读以增进知识与乐趣,进一步深化其对艺术、文化与文明的理解。


作为真正的艺术探索者,约翰·威勒的收藏不仅体现了其专注与鉴赏力,也展现了他对于以美与意义之物环绕自身的由衷喜悦。


参阅:苏富比墨尔本,2008年5月27–28日,拍品编号82。




Lot 70

清乾隆 铜犀尊 配红木底座

30cm;23cm

起拍价格:44,000 澳元


此器铸造精良,神兽四足稳立,口鼻微张,耳尖后伏于火焰状眉下,背负尊形器,置于红木座上。


其形制源自战国青铜原型,既承古意,又寓帝王威仪。关于兽形历来说法不一,或为神兽、犀牛,今则多认为为貘。考古证据显示,虽貘早已在中国绝迹,然早于二十万年前即栖息于此地。


此类仿古器始于宋徽宗(960–1127)提倡的古器复兴,《宣和博古图录》载有貘形器例。其风尚延续至元明清,乾隆帝尤为推崇,命梁诗正于1751年编纂《西清古鉴》,收录多件同类。


来源:伦敦Spink & Son Ltd.(器底及座附标签)。


参阅:

1.台北故宫乾隆款掐丝珐瑯貘形尊(《明清珐瑯器》,1999,编号43);

2.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明代错金银貘形尊(馆藏编号 M.C.583);

3.伦敦佳士得2020年11月3日拍卖会(拍品90)乾隆款铜貘形牺尊;

4.纽约佳士得2018年2月13日拍卖会(拍品108)十七/十八世纪错金银貘形尊。




Lot 72

清乾隆 剔紅如意形蓋盒

14 x 11cm

起拍价格:5,000 澳元


盒盖以厚剔红漆雕刻河岸仙人场景,描绘八仙之一铁拐李,工艺精湛,层次分明。


来源:

1.戴润斋;

2.新西兰私人旧藏。


戴润斋(J.T. Tai,原名戴福保,1911–1992)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古董艺术品经销商之一,其对西方中国艺术收藏的影响仅次于卢芹斋。早年在无锡的叔父古玩店学艺,后于上海创立福源斋古玩店。1949年逃离中国至香港,随后于1950年在卢芹斋的协助下移居纽约,并创立J.T. Tai & Co.画廊,成为活跃于美国中国艺术市场的重要人物,顾客包括布朗戴奇(Avery Brundage)与赛克勒(Arthur M. Sackler)等著名收藏家。其画廊为众多美国博物馆的重要馆藏奠定基础。1983年,他成立J.T. Tai & Co.基金会,致力于慈善与教育事业。其收藏曾于苏富比与佳士得多次专场拍卖,备受学界与市场重视。




Lot 75

清乾隆 青金石仿古雕賞瓶及蓋

高19cm

起拍价格:10,000 澳元


瓶身及颈部浮雕饕餮纹,两侧饰龙耳,盖顶雕狮钮。此器以大块青金石雕成,工艺精湛,体量宏大,设计仿古,体现乾隆皇帝「复古」理念。原配嵌银丝底座。


来源:澳洲悉尼重要私人收藏,1990年代中期购自瑞士Golay Buchel珠宝公司。


参阅:

1.2023年5月29日香港邦瀚斯拍卖,第122号拍品(安玉轩旧藏);

2.2011年6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卖,第3967号拍品(凤凰形青金石瓶)




Lot 78

明末清初 十七世紀 掐絲琺瑯龍柄尊

底刻双金刚杵款

高22cm

起拍价格:12,000 澳元





Lot 84

明永樂/宣德 鎏金銅宝帐大黑天金剛立像

高19cm ; 宽14cm

起拍价格:100,000 澳元


介绍:

般阇那他大黑天常见(但并非必然)于双臂弯处横持一根权杖(Gandhi),据说所有其他大黑天的化现皆由此而生。然而,即便权杖缺失,其单面双臂、忿怒威猛的形象,手持钺刀(kartri)与骷髅碗(kapala),亦可明确识别为般阇那他大黑天——被尊为“坛城之主”。此尊为萨迦派喜金刚续中的主要护法,其造像及仪轨记载于《金刚幕续》第十八章,以及《大黑天续》的第二十五与第五十章之中。


尽管此尊造像未见纪年款识,其风格与明代永乐及宣德年间的宫廷铜鎏金佛像极为相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风格极为相似并带有永乐款的铁鎏金般阇那他大黑天像,著录于《盛世华藏——明代永宣宫廷艺术》,北京,2012年,页247,编号133。另有一尊永乐时期的铜鎏金般阇那他大黑天像,现藏西藏布达拉宫,刊载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时代与风格》,北京,2010年,页216,图234。


亦可参考数件市场上已录得的相近拍品,包括一尊姿态几乎相同、断代为永乐至宣德时期的般阇那他大黑天像,售于佳士得香港,2018年5月30日,拍品编号2863,成交价为12,100,000港元(约合2,365,900澳元);以及一尊尺寸略大、同为明初时期的铜鎏金像,售于佳士得香港,2019年5月29日,拍品编号2707,成交价为9,245,000港元(约合1,807,665澳元)。最具代表性者为一尊高达72.5公分、带有宣德款的大型般阇那他大黑天像,售于苏富比香港,2024年11月26日,拍品编号3815,成交价高达40,800,000港元(约合7,977,583澳元)。


此尊大黑天(Mahakala)造像呈现「亭护者」形态,为西藏重要护法之一,其忿怒之力旨在保护修持密续《喜金刚》者免受一切障碍。此类修持需建构复杂的心灵「亭阁」,作为修行的神圣空间。


于此极为精致、工艺完美的造像中,大黑天几乎蹲伏于一仰卧之人形之上,象征已克服的诸种障碍。他的忿怒由面部表情及身体姿态清晰可见,但此忿怒内心平静,始终指向修行者自身内在障碍。此意义最清楚地表现于他所持的盛血骷髅杯与斩刀:斩刀象征斩断无明,以显现内在智慧;骷髅杯盛有象征智慧之血液。大黑天已掌握五种智慧,其五角星纹饰于冕冠上即为象征。


此尊青铜铸像卓绝,充分展现西藏工艺之高超。事实上,在此像制作年代稍早,尼泊尔工匠阿尼科(Aniko)曾受召至元朝宫廷为皇帝制作佛像。大黑天在萨迦派藏传佛教中极为盛行,此像极可能源自萨迦大寺,当时萨迦寺在西藏及元朝宫廷皆极具影响力。


——墨尔本蒙纳士大学

戴维·坦普曼(David Templeman)教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982年展览出版记录







Lot 85

卡萨玛拉王国(14–15世纪,尼泊尔西部)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

高20.5cm

起拍价格:44,000 澳元


佛像结跏趺坐于双层莲座之上,双手结禅定印,怀抱宝瓶,面容宁静,头戴五叶宝冠,饰以串珠与绿松石耳环,底部未封,内藏原始装藏,极为罕见。


来源:塔斯马尼亚私人旧藏,家族传承;邦瀚斯悉尼,2015年3月22日,拍品编号400。


备注:

此件珍罕之作,堪称尼泊尔远西部卡萨玛拉王国造像艺术创造力的巅峰之作。已知同类作品数量极少,然而近年来逐渐有更多例子为世人所发现。此类造像通常可借由残留于底座背后的红色颜料痕迹加以辨识。


此像所展现的精湛工艺,显示其极有可能曾作为供养之礼奉献于西藏某座寺院,如丹萨替寺即已知收藏有数件相类作品。


阿弥陀佛被视为赐予长寿之本尊,双手持有盛满甘露的宝瓶,寓意长寿;有时瓶中尚绘有常青之叶,自瓶口生发而出。他双目圆睁,直视供养者——经典中记载,他能洞见众生的过去与未来之业,并依此赐予永生,或不予赐予。


此像制作之精绝,无懈可击,其价值的重要部分还在于底部饰有金刚杵纹之底板。该底板或已松动,因而显露出内藏大量祈愿长寿的卷轴经文。未见者,则包括自造像脊柱基部直达头顶的「寿木」、盛装半宝石的小布囊、藏有高僧指甲屑(有时亦含有干涸血液)的布袋、来自西藏古代的细小金属片等等。底板本身亦书写多条藏文祈愿,其中包括一则奉请财富与和谐女神筏苏德罗(Vasundhara)的祈词。


——墨尔本蒙纳士大学

戴维·坦普曼(David Templeman)教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Lot 86

十五世紀 西藏銅鎏金佛像

高19cm

起拍价格:24,000 澳元


来源:Mossgreen,2013年11月19日,拍品编号176


介绍:

此像制作之精绝,无懈可击,其价值的重要部分还在于底部饰有金刚杵纹之底板。该底板或已松动,因而显露出内藏大量祈愿长寿的卷轴经文。未见者,则包括自造像脊柱基部直达头顶的「寿木」、盛装半宝石的小布囊、藏有高僧指甲屑(有时亦含有干涸血液)的布袋、来自西藏古代的细小金属片等等。底板本身亦书写多条藏文祈愿,其中包括一则奉请财富与和谐女神筏苏德罗(Vasundhara)的祈词。


——墨尔本蒙纳士大学

戴维·坦普曼(David Templeman)教授





Lot 112

唐 十世紀 邢窯白釉「翰林」款蓋罐

A VERY RARE CHINESE XING WHITE GLAZED JAR AND COVER, HANLIN MARK, TANG DYNASTY, 10TH CENTURY

高19.5cm

起拍价格:30,000 澳元


器形硕壮,椭圆腹由平底起,颈部短而外撇,通体施均匀白釉,盖呈圆顶形,顶饰钮,底部刻「翰林」款。附盒。邢窑为唐代(618–907年)河北著名窑口,以其洁白釉色与高超技艺著称。常见「盈」与「翰林」两款,前者为「大盈库」简称,为宫廷贡品所藏之处;后者则极为罕见,代表翰林院,为帝王近臣与文士机构,显示此类器物或为御制,或供文士使用,非寻常民间器。两款皆彰显邢窑与唐代宫廷之密切关系与卓越工艺。此罐尤为特出之处,在于「翰林」款下隐约可见「盈」字痕迹,或为工匠原拟刻「盈」款,后改为「翰林」,其原因未明。


来源:

1.宋瓷古美术,香港;

2.悉尼Allan Rae收藏。


参阅:一件与此盖罐相似的作品,同样底部刻有「翰林」款,现藏于桃花源艺术基金会,见其2024年出版的《彩:六朝至元代的中国瓷器》,页:174-175。




Lot 118

唐 黃釉龍首來通杯

宽14.5cm;高7cm

起拍价格:16,000澳元


参阅:同类鸭形来通杯见伦敦邦瀚斯2021年5月11日,拍品编号63。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参阅:

图一:英国布里斯托博物馆类似藏品

图二:河南省博物院类似藏品

图三:陕西历史博物馆类似藏品

图四:纽约苏富比2017年类似藏品




Lot 156

北宋 磁州窯白地刻線條紋梅瓶

A RARE CHINESE CIZHOU CARVED SLIP DECORATED MEIPING VAS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 - 1127)

高28cm
起拍价格:13,000 澳元


来源:
1.香港長安美術;
2.悉尼私人收藏。







Lot 158A

韓國 朝鮮王朝十七至十八世紀 月亮罐

高37cm

起拍价格:13,000 澳元


来源:

1.日本私人收藏;

2.悉尼Raymond and Victoria Tregaskis东方古董行,2011年购于日本。


罐呈卵形,高圈足,颈微外撇,通体施青白釉,釉面泛自然粉红晕散,开大片纹。


备注:

皎若明月:韓國月亮罐(Dal Hangari),十七至十八世紀


此月亮罐製於朝鮮王朝(1392–1910)十七至十八世紀,由首爾附近的分院(Bunwon)窯口不知名的陶工燒製。這些器物主要用作儲存容器,有時也作為宴會與典禮中大型花藝陳設的花瓶。韓語稱為dal hangari,直譯即「月亮罐」,英文名稱亦源自此。月亮罐如今已成為韓國身份象徵,代表韓國獨有的美學價值。不同尺寸和形制的器物通常統稱為「月亮罐」。

月亮罐無裝飾,其美感主要依賴造型的張力與釉色的細膩。器口與足座較短且直徑相近,使上、下半部幾乎呈雙側對稱。足座通常垂直,而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上半期的月亮罐口唇略外翻。

月亮罐由兩個半球形部分構成,每半球在陶輪上以瓷土製作成大碗形。待半球乾至適當狀態後,將其口緣對口堆疊,用少量水調和的瓷土漿糊連接,使其在生坯狀態下結合並利於燒製時融合。乾燥至適當程度後,切削足座、開口並整形口唇。待全乾後,進行700°至1000°C的素燒(bisque firing,素燒),以去除水分與有機物,使軟陶轉化為堅硬、耐用且多孔的陶體。接著施釉於內外全器,唯底足不施釉以防燒結於窯具上。最終高溫燒成,通常介於1250°至1400°C,使器身轉為堅硬、不透水、半透明白瓷,釉面光潤透明。

由於兩半球的重量及器身鼓起的造型,燒成時常出現輕微變形。例如稍側傾、中段接合處有微凸或凹陷,或因重力下垂而呈現明顯鼓起。此類不規則並非刻意,而被朝鮮人視為器物特質的一部分。雖然造型完整、燒製精良的月亮罐受人珍視,現代藏家亦欣賞天然不規則性,如彎曲、下垂或鼓起,視為陶土與窯爐的「意志」,賦予每件月亮罐獨特個性。

十七至十八世紀月亮罐初燒時多呈白色或乳白色,釉色透明,有時因窯爐氣氛呈現淡藍色。釉面上常有微小褐色或黑色斑點,源於陶土雜質、燒製時的灰燼或煤煙,以及窯爐氣氛細微變化。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十八世紀月亮罐局部呈現從粉紅、黃色、焦糖到深褐的色暈。部分月亮罐可能原用於儲存穀物或乾物,多數則盛放液體,如酒、油、醋或醬油。內釉裂紋可能使液體滲入,形成色暈。除色澤變化外,多數月亮罐還可見磨損、刮痕、崩口、裂紋及凹痕。藏家珍視這些痕跡,視為器物歷史與持久特質的證據。

作為實用器具,月亮罐傳統上並不被收藏為藝術品,現存數量極少。全球大型月亮罐約二十件。知名拍品包括2023年3月21日佳士得紐約拍出的高45.1公分月亮罐(lot 177),及2025年3月18日同拍賣行的另一件(lot 333,45公分高, 成交價:2,833,000美金)。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有近似月亮罐(The Samsung Gallery of Korean Art: Korean Art and Design, pp. 71–72, FE.32-1983)。美國則有四件大型月亮罐收藏於:波士頓美術館(50.1040)、哈佛藝術博物館(1991.609)、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B60P110+)及檀香山藝術博物館(7733.1)。中型月亮罐(30–40公分)收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79.413.1)、克里夫蘭美術館(1983.28)、芝加哥藝術學院(2001.413)、阿拉巴馬伯明翰美術館(2002.4)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F2011.12.4)。

韓國早在三國時代(西元前57年至西元668年)即生產大型圓罐,現存低溫陶器見於國立中央博物館(Jeung 343)、哈佛藝術博物館(1988.420)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81.401)。然現代經典月亮罐的形成則需等待朝鮮王朝及瓷器興起。遵循唐代中國的技法,韓國在高麗時代(918–1392)已開始製瓷,如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高麗瓜形壺盆組(00251號)。白瓷初期曾被青瓷掩蓋。

朝鮮建國後,皇家扶持由青瓷轉向瓷器,體現儒家理想,將瓷器定為宮廷首選。首爾附近的分院窯成為高品質白瓷生產中心,自1460年代中期至1880年代私有化,為王室及高官製作瓷品。雖偶有中國式彩繪作品,但朝鮮人偏好純白無紋,象徵純潔、端正與內斂。十九世紀學者李圭景(1788–1856)曾言:「白瓷最大美德在於其絕對純淨,任何裝飾只會破壞其美。」白瓷亦象徵儒家君子(junzi),如朝鮮士大夫白衣所示,見於金弘道的《徐直修肖像》(1735–1811)及李明基(國立中央博物館,德壽5688,寶物1487)。

二十世紀月亮罐的國際關注始於日本評論家、民藝運動創始人柳宗悅(1889–1961)及其同時代的藝術家-- 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與伯納德·里奇。在韓國,畫家金煥基(1913–1974)首識月亮罐之美,開始收藏並在1940–1950年代以寫實手法描繪韓國景物、月亮及月亮罐。其同行都相鳳(1902–1977)亦以月亮罐為題,或作花瓶,或作藝術陳設。金氏與其圈子創造「????」(dal hangari)一詞,區別於早期通稱大罐或中國式名稱大壺、元壺、大罐。

月亮罐作為獨特韓國創作,成為民族象徵,尤其在日本殖民及韓戰後更具意義。當代陶工如朴英淑(1947–)、朴武元(1938–)、權大壽(1952–)、李東植、金世永(1946–)持續重現其造型。藝術家崔永旭(1964–)與姜益中(1960–)分別將月亮罐融入超寫實及象徵畫作,2018平昌冬奧火炬亦取月亮罐造型。流行文化中,BTS隊長金南俊(RM,1994–)亦曾擁抱權大壽製月亮罐,表達個人情感。

早期朝鮮白瓷珍稀,因雪白色與淡藍色調而受重視。士大夫文化深受中國影響,講求簡樸、禮制與雅致,此在宮廷、儒教典禮及日常器物中可見。即便1590年代日寇入侵及經濟衰退,至十八世紀初生產恢復,分院窯成為優秀中心。現存十七、十八世紀月亮罐展現韓國對素雅無紋造型的偏好,有時呈現橢圓不規則、中央接縫或釉色堆積,均增添器物特質。

月亮罐的持久魅力反映韓國對民族認同的持續探索。歷史價值與當代品味兼具,受國內外藝術界與流行文化推崇,月亮罐是少數跨越文化邊界並成為韓國象徵的藝術品之一。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Lot 163

南宋 龍泉窯青釉瓶

高15cm

配盒
起拍价格:13,000 澳元


来源:香港長安美術;悉尼私人收藏。


参阅:2023年9月22日紐約佳士得拍賣,第1019號;2025年5月2日香港佳士得拍賣,第988號。




Lot 169

金 定窯人物坐俑「全家福」一組

配盒

最大的图8.5cm

来源:香港繼遠古美術

起拍价格:7,000 澳元




Lot 187

商 白玉雕龍紋珮

直径11cm

起拍价格:5,000 澳元


眼部呈辰形,鼻端上翹並鉤形,上下顎間牙齒刻劃清晰,背部有脊棱,尾部向後彎曲,身上刻有鉤鐮紋與仿陽紋,具典型晚商玉雕風格。配盒


参阅:

1.類似小型盤龍珮(4公分)見:2009年3月18日紐約佳士得拍賣,第282號;

2.另見安陽婦好墓出土之相關器例,刊於《殷墟玉器》,1982年,圖版2,編號600與469。

来源:W.Y. Thomas Kwok 遺藏,1980年代初購於香港


郭偉仁先生(Kwok, Thomas Wai Yan)1944年出生於澳門,青年時在墨爾本攻讀建築專業並開啟了建築設計的事業。1984年,Thomas加入香港著名建筑师事务所WONG & OUYANG (HK) LIMITED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并于1992至1995年间,担任香港注册建筑师委员会主席。在1980年前后,苏富比和佳士得首次进入香港。郭偉仁先生对于玉器收藏的热情随之得到了滋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和收藏体系。郭偉仁先生是香港最早开始收藏的初代收藏家之一。



Lot 189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約公元前570–400年 白玉雕「龍紋」璧

直径15.5cm
雙面浮雕交纏龍紋,配盒。
起拍价格:4,000 澳元


参阅:此類交龍紋常見於春秋時期青銅器,類似玉璧見:2021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賣,第2724號拍品。

来源:W.Y. Thomas Kwok 遺藏,1980年代初購於香港


郭偉仁先生(Kwok, Thomas Wai Yan)1944年出生於澳門,青年時在墨爾本攻讀建築專業並開啟了建築設計的事業。1984年,Thomas加入香港著名建筑师事务所WONG & OUYANG (HK) LIMITED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并于1992至1995年间,担任香港注册建筑师委员会主席。在1980年前后,苏富比和佳士得首次进入香港。郭偉仁先生对于玉器收藏的热情随之得到了滋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味和收藏体系。郭偉仁先生是香港最早开始收藏的初代收藏家之一。

备注:此玉璧雕工顯示其可能為新石器時代遺物,後於春秋或戰國時期加刻龍紋再製




Lot 193

明或更早 白玉雕「胡人騎乘」像

高7.5cm;宽7.5cm

起拍价格:2,500 澳元


番人戴帽,著長袍,騎於馬背之上。

玉器中描繪番人形象可追溯至唐代,如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玉珮上坐奏樂番人,見Desmond Gure編《斯德哥爾摩玉器展選例比較研究》,1964年,第36卷,頁142,圖版22,圖4。

騎馬番人玉雕極為罕見,類似器見:2017年5月30日香港邦瀚斯拍賣,第65號(騎象番人);同場第64號(番人與犬);另見2023年2月2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第3018號(站立番人);2023年9月21日紐約佳士得拍賣,第812號。

来源:W.Y. Thomas Kwok 遺藏,1980年代初購於香港




196_3.png

Lot 196

清乾隆 白玉雕雙鳳耳洗

宽15.5cm ;高5cm

起拍价格:1,500 澳元


圓形器身,底部四足外撇,兩側飾鳳凰耳並配活環,附盒。


来源:W.Y. Thomas Kwok 遺藏,1980年代初購於香港


参阅:2012年5月17日倫敦邦瀚斯拍賣,第18號拍品(蝶耳例)



Lot 239

清 十七/十八世紀 黃花梨大筆筒

直径19.2cm,高18.6cm

起拍价格:6,000 澳元


笔筒比例匀称,筒身微敛,以整段纹理华美的黄花梨镟制而成,表面呈温润金褐色,经年使用形成柔滑缎光包浆。口沿修整利落,底部嵌圆形内凹底堵。此等硕硕笔筒体现明清文人审美理想,尤重木纹灵动与触感。


参阅:同类较大笔筒见香港佳士得2012年5月30日,拍品编号4088。


来源:澳大利亚首都特区中国古典家具及文房清玩私人收藏


介绍:

90年代初,一次对古典家具鉴藏家王世襄先生的拜访,成为了这批藏品故事的起点。那次会面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像是一场启蒙。在畅安先生深厚的学识和极高的审美标准影响下,藏家踏上了乐此不疲的寻器之旅,希望找寻,收藏并保护那些真正符合历史时代、工艺水准与材质要求的古典家具。藏家所理解并珍爱的中国古典家具,并非只是单纯的陈设之美,而是明清家具中“形、制、用”兼备的深意。它们结构严谨,榫卯精妙,线条之间皆有文脉相承。每一件收藏,都是一次对历史的考证,也是一次与时代与匠心的对话。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藏家走入了从南到北的许多村落与民居,寻找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器物与传承技艺——许多木工技法如今已濒临失传。她不仅想做一个藏家,更想做一个田野研究者。在与家俱古董商、木作师傅、民间艺人的长年交流中,她得到了坚持下去的力量与热情。在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收藏后,藏家建立了一间私人的工坊,年复一年的资助承袭了精湛的传统木作技法的匠人,沿用代代相传的手工工具,专注于明清古典家俱的修复与保护。藏家对“修”的理解,并非复旧如新,而是“尊古而不造伪”:使用与原器相符的木材、榫卯结构及表面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包浆、磨损与岁月痕迹,力求在保护之中还原其历史真实。这些倾注了半生心力建立的收藏,得益于匠心与学识的结合,每一件古典家具的状态,都达到博物馆级的收藏标准,呈现出审美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每一件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道德修复理念的支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Lot 244

晚明 十七世紀 黃花梨官皮箱

高29cm,宽29cm,深23cm

起拍价格:18,000 澳元


长方形平顶铰链开启,内设浅屉,对开门内置三抽屉,配如意头与花卉形饰件、云形拍子、锁片及瓶形拉手。


参阅:类似例见纽约佳士得2015年3月18日,编号129。


来源:澳大利亚首都特区中国古典家具及文房清玩私人收藏




Lot 249

清 十八/十九世纪 黑漆红彩官帽椅

高103.5cm;宽58.5cm;深44cm

起拍价格:4,400 澳元


清官帽椅。椅背高挑三截,中央嵌紅漆浮雕,高士抱琴騎驢行松下,寓德行、壽祿與隱逸之旨,上、下兩段鏤空,以倒掛蝙蝠與雲間雙龍為飾,取其諧音「福到」,並寓長祉綿延。座下券口牙板牙板造形優美,以實心為主,間飾浮雕及鏤空龍紋,既固座面,亦寓莊重。此件作品結構承明末制法,兼融清代裝飾,高浮雕與鏤空雕飾相映成趣,營造鮮活場景。朱漆更增添華美與吉祥,彰顯材質珍貴奢華。此椅當置於正廳,以彰顯權威與雅趣。


来源:澳大利亚首都特区中国古典家具及文房清玩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