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 注册 服务热线:400-608-1178

信息详情 INFORMATION DETAILS

备受藏家瞩目的珐琅彩瓷
2015年07月23日 来源:贵州日报


  前不久,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已经不是珐琅彩宫廷用瓷的第一次天价亮相了,它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弥足珍贵珐琅彩

  珐琅彩有两大特点: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端凝殿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后来,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拥有一件即为收藏大家

  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

  近十年来,每年仅有几件珐琅彩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然而价格却一路走高。

  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高16.5厘米,“乾隆年制”蓝料款,主题纹饰为锦鸡花石。此器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西洋画风和传统水墨相结合,惟妙惟肖,秀丽别致,为乾隆珐琅彩精品。在香港拍卖时以1.15亿港币成交(约合人民币1.22亿元)。此件瓷瓶伦敦佳士德曾在1975年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这样高的回报率,其他投资项目恐怕永远都无法做到。

  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清乾隆“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乾隆年制”蓝料款,碗心绘佛手果子纹,碗外壁绘花石纹,并配有“迎风似逐歌声起 宿雨那经舞袖垂”题诗。在香港拍卖时以2918.24万港币成交(当时约合人民币3093.33万元)。

  从近二十年的成交记录看,雍正珐琅彩的成交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尚无过亿,其实雍正时期珐琅彩最为珍贵,但传世量非常少,而且大多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近两年乾隆珐琅彩频频走高,已有两件过亿,而且这两件都是以前曾经拍卖过的,近十年的成交额也一般都在千万以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空间的巨大,可想而知。

  能否拥有珐琅彩

  一般认为,清代珐琅彩几乎没有传世品在宫外流传,换言之,市场上很难看到真品,也谈不上市场行情,不是普通藏家能收到或能买得起的。那么,普通藏家有收到清代珐琅彩瓷的可能性吗?

  有人认为,瓷器只要进了宫,连块瓷片都出不去。这显然是想当然的。瓷器从清宫流出,有赏赐、调拨、陪嫁、变卖、偷盗等多种途径。通过这些途径离开清宫的珐琅彩,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不是墨守成规的观念可以想象的。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变卖。据记载,清代最大规模的变卖发生在嘉庆年间。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酌量售变,其中包括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嘉庆十四年,售变圆琢瓷器就高达15万件……嘉庆年间的这三次大变卖,使得共约45万件康雍乾御窑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虽没有明确记载其中珐琅彩的数量,但流失量之大也是可以想见的。

  变卖出宫的珐琅彩,一般都会被买家精心保护起来,成为传家之宝而流传于世。其实,清代到底烧造了多少件珐琅彩或洋彩瓷,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记载。从乾隆四十四年清点来看,当时瓷库存瓷507581件,珐琅彩、洋彩可能占其中的20%,大部分珐琅彩、洋彩除自然损坏的、流失海外的,都在中国民间。所以,民间仍有国宝的存在,民间藏家完全有可能收到清代珐琅彩瓷精品。